選擇田塊、測量面積、選取大豆植株、脫粒、稱重、測算……
11月9日下午,位于資中縣公民鎮太平寺村和盤龍寺村的“大豆-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產創建”千畝示范片的地里,內江市農業科學院承擔的農業農村部重大協同推廣計劃——四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內江區域項目組,邀請四川農業大學、內江市農業農村局、東興區、隆昌市、威遠縣的農業專家對該示范片的大豆進行測產。
測產地點位于資中縣公民鎮盤龍寺村,示范片種植面積共2500畝,實行的是3行大豆+2行玉米的帶狀復合種植(2.8米為一個生產單元),其中玉米品種為博玉65、大豆品種為貢夏豆13號。
據了解,本次測產依據的是《農業農村部大豆高產創建驗收辦法》,隨機選擇了3個測產田塊。
選擇地塊
測產現場
統計株數
選擇樣本
記者在現場看到,專家們在3個田塊里分別隨機選取了一個面積為67.2㎡、66.42㎡、71.2㎡測產單元進行測產,對兩個田塊進行了現場理論和實收測產,另一個進行理論測產。
根據測算,最終得出結果:三個田塊平均理論產量123.97公斤/畝,兩塊田塊實收產量136.15公斤/畝。
測量面積
采收大豆
手工脫粒
顆粒歸倉
去除雜質
稱重
見證結果
專家組一致認為,示范區采用選配良種、擴間增光、縮株保密核心技術等配套技術,在今年遭遇持續高溫干旱天氣情況下,玉米受災絕收,但每畝收獲136.15公斤大豆,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損失,實現綠色穩產增效。
專家留影
參與過多地測產的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劉衛國表示,資中縣的測產結果在全省處于中上水平,建議加快這一技術在該區域大面積推廣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