喂養是父母關注的焦點,合理的喂養方式和營養狀態不僅可以改善生命早期的生長發育,有利于兒童體格生長和神經心理發育,并且對生命后期的健康如預防成年時期的肥胖、心血管疾病、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重要意義。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與食物的選擇、進食能力的培養、進食環境和父母的行為習慣密切相關。
1、家長應該營造安靜溫馨、輕松愉悅的就餐環境,不在飯桌上批評指責孩子。
2、避免進食時看電視或玩玩具分散注意力。
3、適時引導孩子感受食物的色、香、味、質地,激發對食物的興趣,可以讓孩子觀察或參與簡單的植物播種、照料、采摘等過程,并讓孩子參與食物的制備,結合春節、元宵、端午和中秋等傳統節日活動,讓兒童體驗中華飲食文化。
4、強調順應喂養。在順應喂養中,父母要提供多樣化,且與孩子發育水平相適應的食物,鼓勵但不強迫進食,而具體吃什么、吃多少,則應由孩子自主決定,但也要讓孩子自己體驗自己決定的后果。
5、重視進食技能的培養,提供適宜年齡段的餐具,鼓勵孩子獨立進食,增強其對食物和進食的注意力和興趣。7~9月齡喂養時可以讓其抓握、玩弄小勺等餐具;10~12月齡嬰兒可以嘗試讓其自己抓著香蕉、煮熟的土豆塊或胡蘿卜等自喂;13月齡以上幼兒愿意嘗試抓握小勺自喂。
6、強調父母的榜樣作用,父母的進食行為和態度是嬰幼兒模仿的榜樣,父母必須注意保持自身良好的進食行為和習慣,以身作則,不挑食不偏食,不以食物作為獎懲的條件。